8月11日,“再升级:企业公益数字化的创新与协同”主题沙龙在呼和浩特伊利全球人才发展中心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与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联合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支持,基金会、伊利集团公益支持双盈策略,《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聚焦民营企业在公益数字化升级过程中的平台创新、协同机制、技术边界与未来场景,探讨如何以企业为核心驱动力,携手多元主体,打造更韧性、更可持续的社会价值生态圈。
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相关研究,历年来,企业捐赠约占全国可统计的捐赠总额的60%;最新的《慈善蓝皮书》也显示,历年新增的企业基金会中,由民营企业发起的比例高于75%,企业是中国公益事业的“主力军”。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将核心能力数字化与社会价值创新深度融合,尝试破解资源错配、效率瓶颈与社会参与动能不足等传统“输血式”公益难题。
沙龙讨论认为,企业公益数字化升级的关键在于以核心能力为引擎、真实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态协同为路径,通过技术链接与机制创新,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推动公益从“输血式”帮扶转向“可持续共创”的韧性生态。
再升级:
企业核心能力驱动数字公益进入
3.0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社长、《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在致辞中表示,企业公益的价值不应仅以捐赠金额来衡量,其真正价值在于发挥产业资源、组织能力与科技创新优势等企业核心能力,为系统化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作用。当前,企业核心能力的深度介入正驱动数字公益进入3.0阶段,数字技术已成为重塑公益行业生产关系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公益真正的升级在于企业价值观、社会共识与数字能力的协同进化,需融合技术、机制与生态共建,将企业专长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创造力,使数字公益成为韧性发展的强劲引擎。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拓展了公益创新的可能性、驱动企业间的协同更加高效精准。在公益创新方面,伊利通过“捐公益步数”活动聚合社会力量改善儿童营养;通过“安心筑梦计划”以数字化培训、直播助农等方式“授人以渔”,帮助果农拓宽销售渠道;在企业协同方面,伊利依托覆盖全业务的600多个数字模型实现全球产业链高效运转,并在今年榕江救灾中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腾讯基金会等伙伴,利用数字关爱平台精准发放物资,提升救援效率与透明度。 他强调,公益已从“孤勇者长跑”转向“生态伙伴接力”,希望更多企业加入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与伊利共创价值、共享美好。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在致辞中以小红花数字关爱平台为例,阐述了数字公益如何通过构建协作链、创新链和价值链,重塑公益生态,实现需求驱动的精准高效匹配。该平台以“需求在前、资源在后”的逆向模式打破传统壁垒,赋能各方,并推动参与企业超越单一捐赠角色,利用核心能力升级为创新者和生态催化者。肖黎明将数字公益生态概括为“企业公益为‘头’、公益枢纽组织为‘腰’、社区公益为‘脚’、数字化工具赋能与人才培养为‘两手’”的人形体系,指出数字公益的核心在于从受助者、企业、社区的真实需求出发,释放协同力量,最终实现公益的可持续生长。
学术观察:
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中国方案双盈策略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从理论创新与实践演进的双重视角,系统阐释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这一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范式。他表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是基于内生动力和社会视角的主动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企业应超越传统商业利益驱动,主动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与双轮驱动。这一范式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益多方协同的新生态:企业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将社会价值创造融入核心使命,通过跨行业协作提升社会福祉,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企业从模仿西方到自主创新的自觉,也为全球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席恒援引梁启超的私德与公德理念,强调数字公益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公德”式社会价值共创,通过技术、商业与公益的深度耦合实现可持续变革。他认为,数字公益生产机制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公益行动。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可分为私人生产与公共生产,其共享与应用本身即公益行为;企业参与数字公益的演进路径会经历从点状资源投放、社会责任融入、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生产和分配环节的深度双向融合三个阶段,最终可构建开源模型(行业生态)和通用模型(用户生态)相结合,“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自动公益机制,传统企业与数字企业跨业态融合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实现共益、共富、共享的目标。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在分享中主张,社区应成为企业公益数字化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场域。作为中国特色慈善的根基,社区慈善能缓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异化、情感疏离等社会问题,通过重建人际温暖联结推动“有质感的现代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通过全国12个社区慈善的实验试点发现,立足社区内生力量,“社区人办社区事”,推动政府、企业、居民和商户等多方共创,社区社会组织等作为枢纽组织发挥资源链接和整合作用,可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与凝聚力。在社区公益中,企业需通过数字化赋能与生态协作,参与社区建设,惠及基层,构建“头-腰-脚-臂”的“人型公益”生态体系,使公益从“输血式”帮扶转向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共创”,最终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基层深度融合的目标。
企业分享:
数字公益的实践路径与生态构建
美团副总裁、美团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开莉分享了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能力构建公益生态的实践与思考。美团以“科技为人一起更好”为社会责任理念,通过数字化技术联动平台生态中的商家、用户和骑手等多元主体,创新设计了公益商家计划、碳账户体系、员工月捐等数字化公益模式,将公益从单点解决方案升级为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共创,有效解决了传统公益中资源错配、效率低下和信任缺失等痛点。以“美团乡村儿童操场”和“骑手友好社区”项目为例,美团运用善款追踪系统和数据对接技术,既实现了捐赠透明化和基层治理优化,又创造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良性循环。她强调数字公益的核心在于以技术为纽带构建多方协同网络,通过开放平台能力赋能生态伙伴,最终推动“共创共享”的社会价值实现。
伊利集团可持续发展专家冯岳峰就企业如何实现从慈善捐赠到社会价值共创的升级做了分享。他认为,链接是升级途径,韧性打造和韧性社会是目标,公益的核心是以受助者真实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链接与生态合力,使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深度相融。在“榕江洪灾伊利奶制品发放活动”中,腾讯数字关爱平台连接公益机构、受助人群、企业资源三方,实现了模式创新;伊利将应急响应从单纯物资捐赠扩展为“防灾、减灾、备灾、救灾、重建”五位一体灾害救助体系,实现了救灾体系升级;在“情暖老兵-守护安康”捐赠仪式暨革命老兵走访慰问活动中,伊利、爱尔眼科、腾讯SSV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成员企业、机构发挥各自独特专长,联合行动,形成“让老兵看得见、听得清、吃得好” 的综合解决方案。
货拉拉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慕林杉分享了运力公益的数字化升级路径与生态价值。作为成立仅两年的企业基金会,货拉拉基于平台运力调度的核心能力,推动公益项目从1.0人工响应救灾的点对点物资运输模式,升级为3.0数字化协同——通过接入数字关爱平台实现企业运力与受助需求的精准匹配,并改造下单系统使司机接单时获得“橙光”公益标识,强化灵活就业群体的职业光荣感。数字化解决了“受助者与运力资源双向寻找”的痛点,使货拉拉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支持,并将运力转化为社区毛细血管式的公益纽带。她认为,生态协作是中小基金会的关键突破点:企业公益应立足核心能力,将商业场景与公益需求有机结合,在数字化生态协作中实现从\"被动支持\"到\"主动创造\"的转型,构建“可识别、可触达、可量化、可激励”的可持续公益生态。
顺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炜阐述了基金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路径,认为数字化是构建公益信任的核心能力,基金会通过将数字化从数据记录工具升级为战略资产,可实现提效降本、精准协作和通明信任三大价值,最终目标是形成“不随人员变动而消失”的组织能力。基金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围绕受益人真实需求进行设计,并通过捐赠人、志愿者、受助者多维连接的关系方全流程反馈机制,让数据真实反映项目成效,让公益信任“可感知、可验证”。顺丰公益基金会正从单项业务线上化向全景式数字化管理演进,未来将通过“数字展厅”实现信息披露,坚守“为受益人服务”的公益本质。
微软亚洲区员工公益事务总监王岭分享了微软以技术创新推动公益发展的双重路径:一方面发挥微软作为科技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赋能公益组织数字化转型,包括为政府营养改善计划开发“阳光校餐”数据监管平台、运用AI技术助力走失儿童人脸识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外相机智能分析系统),并推出公益组织AI应用手册;另一方面构建全球员工参与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员工的志愿服务与捐赠,管理全球项目和全球员工参与。微软将公益融入企业DNA,以“技术普惠”为核心,既发挥云服务、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优势解决社会痛点,又通过产品捐赠和行业倡导带动生态协同,实现“用科技成就每一人”的愿景双盈策略,体现了“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的社会价值理念。
阿里健康资深副总裁马立在分享中以“柠檬宝宝关爱行动”为例,提出企业公益应深度绑定核心能力解决社会痛点。阿里健康针对代谢异常的罕见病患儿家庭面临的“救命奶粉”购买难题,发挥跨境电商平台的优势,建立全球生产企业供应链,将特殊配方奶粉的购买周期稳定缩短至2天内,并开发专业饮食计算器帮助“柠檬宝贝”妈妈解决1500多种食材的精准配比问题。以此为案例,马立总结,企业公益一定要用企业的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将企业优势与社会痛点进行精准匹配并不容易,需要企业公益人的智慧:既要非常理解企业,也要非常理解社会。同时,企业公益在发展中也面临公益如何与业务保持恰当距离、专业人才稀缺、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如何进行效果评估等难题。她表示,企业公益的价值在于以“商业手法+技术力量”填补市场失灵的真空,构建商业与公益共生模型,践行“公益非独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态理念。
从研究到行动:
“益起向善”社区慈善联合行动签约
《中国慈善家》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发布了研究院历时一年完成的《从宝宝券到关爱平台——腾讯基金会数字关爱模式影响力研究》。报告指出,数字关爱平台作为一个公益操作系统,正在催生一场生态共创式的资助创新变革。”展望未来,数字关爱平台作为一项公益基础设施,有望在企业公益生态共创、激活社区慈善资源和联通互联网公益平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全新的公益生态。
依托腾讯数字关爱平台作为核心枢纽,在活动中还达成了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首次联合行动——“益企向善”社区慈善联合行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伊利集团可持续和社会价值副总裁乔璐,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分别代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内蒙古伊利公益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进行签约。三方作为慈善枢纽、资源提供方、数字技术平台,将在联合行动中充分运用数字平台的优势,共同整合联动社区内外部爱心企业、商户、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助力实现本地慈善资源互助,为困境居民提供精准帮扶,为志愿者提供支持,从而营造可持续的社区公益生态。
圆桌对话:
多元视角下的企业公益数字化转型
本次沙龙还进行了主题为《企业公益数字化创新:平台、动力与未来》的圆桌对话,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强主持,爱眼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傅阳、“数字品牌榜”创始人仇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阳、三一基金会秘书长沈丹玺、腾讯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灵析联合创始人兼负责人郭润苗以及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社会价值企业负责人张威威围绕企业公益数字化的生态化转型与社会价值创新展开讨论。
腾讯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分享了对企业公益数字化协同与创新的思考。她认为,将企业业务能力转化为社会价值创造工具,首先应从企业内部的协同和创新做起。要做到内部协同需打破企业内部的壁垒,创新源于内部资源重组,以激活企业核心能力;数字化本质是“受助人-企业核心能力”直连——腾讯数字关爱平台的价值在于精准连接社会需求与企业核心能力,使企业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赋能”,推动社会价值的高效转化。
三一基金会秘书长沈丹玺分享了工程机械企业在企业公益数字化进程中的实践与思考。她认为,企业公益的本质是调动企业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数字化应实现三级跃迁:基础是提升运营效率,如对救援设备的调度;进阶是开拓服务空间,从复制单点救援经验升级为全域应急响应网络;高阶是生成战略洞见,沉淀中国独创的应急响应模式,赋能全球人道救援。企业公益需从工具数字化进阶至知识数字化,以效率、机会、洞见的跃迁推动中国创新模式全球化输出。
爱眼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傅阳认为,无论是企业直接参与还是通过基金会履行社会责任,数字化都是实现“让每个人公平享有眼健康”目标的必由之路。爱眼公益基金会正从传统救助模式向全面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设备赋能6000多名基层医生实现远程诊断,并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全国及“一带一路”国家。在打通“筛查-诊断-治疗”链条中,数字化发挥了核心作用:实现捐赠与受益人的精准匹配,提升救助效率;通过互联网让中国专家支持亚非拉地区眼科诊疗,创新了国际医疗援助形式,最终构建覆盖“村医-援外医生-国际患者”的全球眼健康服务网络。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阳分享了作为枢纽型基金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定位与实践。他表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正通过内外双轨推进数字化转型,对内建立数字中心优化项目管理、财务及人力资源系统,提升服务捐赠方的能力;对外积极承接头部基金会的数字资产,通过“数字关爱券”等工具在榕江水灾、北京社区等场景实现人道援助的高效精准触达。数字化不仅优化了企业公益链条,更通过与企业的生态协作,放大社会价值产生,最终达成让捐款更满意、受益人更幸福、社会价值更好的三重目标。
灵析联合创始人兼负责人郭润苗观察到,企业公益的数字化在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间呈现明显差异性;数字化的体系搭建呈现从“复杂个性化”向“系统标准化”转型的显著特征:对外链接层面已形成趋同模式,内部管理层面正通过类ERP平台实现流程固化。他认为,灵析作为企业公益的支持方,应把握平台化、通用化趋势,通过模块化解构复杂需求,细分为可复用的功能单元,既降低机构的试错成本,又减少产业链的协同损耗。
“数字品牌榜”创始人仇勇从ESG传播视角揭示了公益数字化的公众认知悖论。基于4年追踪数据和段性研究结果,当前在ESG传播中,社会议题(S)在公众关注度和影响力中占绝对主导(85%),远超环境(E,8%)和治理(G,6%),细分议题影响力前三,为社会公益、产品责任、污染与废弃物排放,影响ESG形象的关键风险点首先是产品责任,产品出了问题会瞬间抵消公益投入,其次是营销伦理,虚假宣传等负面事件会显著损害ESG认知。企业必须重视ESG传播,并遵循\"如其所诉\"原则,在改变公众认知和塑造品牌形象方面采取行动。
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社会价值企业负责人张威威认为数字化不仅是工具,更是驱动社会价值创新的机制,数字化通过三个维度驱动企业社会价值创新。一是内部提效,企业利用数字化重构制度与运营,如伯努克通过模型精简医疗服务流程;二是问题解法创新,数字化直接赋能社会问题解决,如助残科技公司开发无障碍产品;三是协同生态,数据开源促成跨部门协作,如国网开放农业数据,联动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共创解决方案。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强总结,中国正探索超越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模式的“两价融合”新范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深度结合,形成需求导向的公益生态。公益创新必须坚守人文本质,需打破组织边界实现资源精准匹配,同时警惕技术异化风险,在政策包容与数据共享基础上构建具有全球意义的中国方案。
沙龙主持人,《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曾晶总结,当前公益创新已进入生态共创阶段,数字关爱平台等案例展现了“企业核心能力+精准需求匹配”的协同范式,技术应用需以解决社会痛点为原点,避免陷入工具理性陷阱。各企业的数字公益实践展现出中国特色的“商业向善”路径——既突破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被动性,又超越传统慈善的单一性,形成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相互滋养的创新生态。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监事、南京大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童星,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杰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助理、慈善分会常务副会长彭建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慈善分会副会长刘佑平,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会长、爱眼基金会理事长彭志坤,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办公室主任李畅,北京工商大学经管学部主任、经济学院教授郭毅,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邱莉莉,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吴奕萱,北京骆明公益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张静,趣遇见光品牌创始人艾晨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隆基绿能、平安、安踏、联想等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企业代表也参与了沙龙并进行了闭门研讨。
本文转自“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 微信公众号
作者:兰浏堃
图片:燕飞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